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快三官方首页 > 新闻动态 >
《资治通鉴》:财富只有三种人会得到
发布日期:2025-08-07 22:21    点击次数:167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洞烛幽微,以千年兴衰为墨,勾勒出财富流动的冰冷铁律。

古往今来,财富从不随意流淌,它只精准地汇聚于特定人群之手。

能在惊涛骇浪中攫取并守住泼天富贵的,无非三种人。

01能臣:功成利就,国赐其财

《资治通鉴》卷二中,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掀起雷霆变法。

徙木立信,废除井田,奖励耕战,军功授爵,条条律令如刀锋般切割着旧贵族的肌体。

变法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府库充盈,国力暴涨。

作为变法的总设计师与强力执行者,商鞅获得了秦孝公无以复加的信任与封赏。

他受封於、商之地十五邑,号曰商君,位极人臣,富可敌国。

他的财富,是国家对其再造乾坤、奠定霸业之功的最高犒赏,是君主意志与能臣伟力结合的产物。

其荣华之盛,权势之炽,一时无两。

然其财富根基系于君王一人,刻薄少恩亦埋下祸根。

孝公薨,惠文王立,旧贵族反扑,商君终遭车裂,其族亦灭,巨额财富顷刻烟消云散。

这便是能臣之财的特征:磅礴如山河,亦脆弱如累卵,兴衰系于庙堂一念。

时间流转至晚清洋务运动。

盛宣怀,这位李鸿章的得力干将,以非凡的实干能力纵横于实业救国的大潮。

他受命督办,亲手创办或掌控了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实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总局、华盛顿织总厂、中国通商银行、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他掌管着大清国经济命脉的关键环节,权势熏天。

朝廷的信任与授权,使其在创办、经营这些垄断性企业的过程中,个人财富亦随之急剧膨胀。

他利用官督商办的模糊地带,巧妙周旋,积累了惊人的家产。

其财富来源,本质上与商鞅类同,是国家(或朝廷)对能臣办成大事、掌控关键资源能力的酬庸与衍生。

他的巨额财富,是晚清特定历史条件下,能臣借助国家力量与政策垄断,在兴办实业过程中实现的个人资本积累的巅峰案例。

能臣之财,源于其经天纬地、安邦定国之才,得于庙堂授命与资源倾斜,其兴也勃,然其亡也忽,依附于权力,亦受制于权力。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2谋士:洞烛先机,智取富贵

《资治通鉴》卷五载,范雎入秦,以“远交近攻”之策说动秦昭襄王。

他精准洞察六国矛盾与秦国内部权争,助秦王废穰侯、逐华阳,强化王权。

其策如庖丁解牛,直指要害,迅速成为秦国国策,奠定了日后扫平六国的战略基础。

秦王大悦,拜范雎为相,封于应地,号为应侯。

范雎所获封地、财货,皆是其运筹帷幄、一言兴邦的智力兑现。

他未披坚执锐,仅凭三寸不烂之舌,洞悉人性与局势,为秦国指明霸业之路,也为自己博取了位极人臣的富贵。

其财富,是乱世之中顶尖智慧的价值量化。

然而,智谋如双刃剑。

他因私怨逼死名将白起,又因保位而举荐的郑安平、王稽相继叛秦或渎职,终失秦王欢心,恐惧辞相,郁郁而终。

其智取之财,未能荫及子孙,亦随其失势而消散。

谋士之财,生于洞察力与说服力,成于决策者的采纳与回报,其来也智,然根基在“信”,信失则财散。

历史的指针滑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阿曼德·哈默,这位被列宁称为“同志”的西方资本家,以其无与伦比的商业嗅觉和政治洞察力闻名于世。

当西方世界因意识形态对新生苏联充满敌视与封锁时,哈默却敏锐地捕捉到巨大商机。

他勇敢地成为第一个与苏维埃政权做生意的美国人,用粮食换取了沙俄皇室遗留的艺术珍宝和乌拉尔山区的石棉矿开采权,赚得第一桶金。

数十年后,当暮年的哈默将目光投向石油业,他再次展现出超凡的谋略。

在利比亚政局动荡、西方石油巨头纷纷撤离的危机时刻,哈默反其道而行之。

他深入研究地质资料,精准判断油田价值,并利用利比亚政府急需外资和打破西方垄断的心理,以极优惠的条件获得了两块前景广阔却未被巨头看好的租借地。

不久,巨大的石油储量被发现,西方石油公司股价飙升。

哈默的这次豪赌,基于对地缘政治、资源潜力和人性需求的深刻理解,堪称现代商业谋略的典范。

其积累的巨额财富,正是对其洞烛先机、智取豪夺能力的最佳证明。

谋士之财,古今一理,皆源于对人心的揣摩、对时局的预判,以智为刃,在风险与机遇的缝隙中精准切割,攫取利益。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3隐者:功成弗居,富以长守

《资治通鉴》卷十一,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谢幕。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助刘邦定鼎天下,功勋卓著。

汉初大封功臣,刘邦赞其“功人”,允其“自择齐三万户”。

此乃泼天富贵,唾手可得。

然张良洞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帝王心术,更参透黄老之学盈虚之道。

他婉拒齐地三万户之封,仅求封于初次遇见刘邦的留地,故称留侯。

其辞封之言,谦恭得体:“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天下初定,他即杜门不出,称病不朝,宣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导引辟谷,深藏功与名。

其封地虽远小于萧何、曹参,却因这份“知止”与“不争”,得以在波谲云诡的汉初政坛保全性命与家族。

留地食邑,虽非顶级,然世代承袭,安稳绵长。

张良之财,非战场拼杀所得,亦非巧舌如簧所取,而是以盖世之功为基,以超凡智慧为盾,功成弗居,主动收敛锋芒,以退为进换取的长期、安全的财富保障。

其富,贵在“隐”与“藏”,贵在懂得何时放手,方能细水长流。

晚清状元张謇,则是近代“功成身退、实业兴邦、富以长守”的典范。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张謇痛感“实业救国”之必要,毅然放弃仕途锦绣,回到家乡南通。

他以“父教育,母实业”为理念,躬身实践。

历经艰辛,创办大生纱厂,一举成功,成为“东南实业领袖”。

随后,他以纱厂利润为母体,滚动发展,创建了覆盖纺织、垦牧、航运、机械、面粉、榨油、酿酒、金融、教育、慈善等领域的庞大企业集团与社会事业体系,几乎以一己之力建设了近代化的南通城。

其财富积累,源于其非凡的经营才能和对时代机遇的把握。

与许多红顶商人不同,张謇虽曾短暂担任民国政府职务,但其根基始终在民间,在南通。

他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绅商”身份,专注于地方建设与实业发展。

当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之时,他选择扎根于自己一手打造的“南通自治”事业中。

他常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其财富,深植于造福乡梓的庞大实业网络和社会事业之中,根基深厚。

他晚年虽也遭遇企业经营困难,但因其巨大的社会声望、扎根地方的务实产业以及“功成不居政坛”的超然,其家族及其开创的事业基础得以相对平稳延续,其财富形态(实业、教育、慈善遗产)亦获得长久生命力。

隐者之财,非不取,而是取之有道,取之有度,更贵在能“藏”与“化”,将财富转化为更持久、更安全、更有社会价值的形态,远离权力核心的漩涡,故能历岁月而弥彰。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结语

《资治通鉴》的财富寓言冰冷而真实:巨富非侥幸,得之必有因。

能臣倚国器,其财如烈火烹油,炽盛而易烬。

谋士仗机锋,其财似探囊取物,灵巧而难恒。

唯隐者,洞明世事,知进知退,将财富深植于功业与民生的沃土,不求显赫于一时,但求泽被于长远。

他们的富足,在通达的智慧,在克制的勇气,在将利己之财升华为利众之业。

财富如水,智者筑渠。

能载舟覆舟者,非水之力,实乃驭水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上一篇:立昂微:6月6日获融资买入1314.57万元
  • 下一篇:没有了